English

收回澳门的历史回顾

1999-12-03 来源:光明日报 邓开颂 我有话说

收回澳门是中国人民的夙愿。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中国人民反帝运动风起云涌的影响下,特别是路环血案、“五·二九”惨案和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我国人民收回澳门的呼声此起彼伏。

早在1910年,广东民众已发出收回澳门的呼喊。当年7月,澳葡以到路环岛缉匪为由,接连数天,轰击路环,还放火焚毁九澳全乡,造成大批无辜村民惨死。路环血案激起了广东民众和海外华侨的义愤。他们严厉谴责两广总督袁树勋“放弃主权”,纷纷要求中国政府废除旧约,收回澳门,同年11月,广州、番禺和香港等地勘界维持会积极筹集经费,加强民团训练,准备“赌一战以收回澳门”。

1922年,澳葡当局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二九”惨案。5月28日,几个澳门葡兵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调戏中国妇女,遭到愤怒的市民的围攻,警察局事后逮捕了理发匠周苏等3人,约2000名同胞闻讯将警察局团团围住。前来援助的葡警遭沿途华人掷破瓦袭击,葡警向路人开枪,击伤数人,一名车夫因伤势过重死亡。29日早上,声援的华人群众上万人围住警察局,强烈要求放人。上午10时,增派的葡兵乘船登岸并向密集的人群开枪扫射,当场打死70多人,打伤100多人。为掩盖暴行,葡兵封锁各路口,把遇难者五六个捆成一束,扔到海里。同仇敌忾的上万名华人在前山广场为死难同胞举行追悼会,并出版了《哀思录》一书。接着,数万名华人愤然离澳返回广东。从5月30日起,澳门同胞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澳门立即陷入瘫痪之中,变成一座死城。

“五·二九”惨案激起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他们纷纷声讨澳葡法西斯暴行。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联合中华总工会等多个团体声援澳门同胞,声援电文的主要内容是:收回澳门;恤慰死伤华人;严惩肇事凶手;公开道歉。5月31日,广东各界代表在广州举行集会,致电孙中山大总统,提出收回澳门等8项决议。6月3日,上海各工团执行委员会电促粤政府务必与澳葡交涉至满意为止,并提出惩办肇祸凶手、赔偿损失、收回澳门等8项正义要求。上海各团体还召开国民外交大会,发表宣言谴责澳葡凌辱吾妇女,严重违背双方所签条约,要求废除中葡条约,不准葡人管理澳门,并永远不与葡人通商。此外,南京学生联合会、汉口商界联合会、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也纷纷发出收回澳门的呼吁。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孙中山坚决支持澳门人民的正义斗争,6月1日,增派一营军队加强前山防卫,香山、湾仔居民全部编成义勇军防守海岸,还派两艘鱼雷艇和两艘巡逻艇加强巡视,海军部派“永翔号”炮艇助阵,以武力抗议。澳葡当局态度强横,对广州革命政府外交部长伍廷芳提出的三点要求不予理睬,妄称“澳门警察行动是葡国内部事,中国无权干预;澳门政府并无任意杀戮华人事。”消息传出,全国人民更加愤怒,强烈要求政府收回澳门。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广东省长兼陆军总司令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避难,致使制造血案的澳葡当局没有得到应得的惩罚。

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澳门的呼声再度兴起。1945年8月31日,中国外交部欧洲司提出对澳门问题的三个对策,其一是收回澳门。收回的理由如下:1、在国防上,澳门乃珠江右岸滨海陆地之前卫;2、在经济上与我输出入甚微,葡人如欲与我经营商业,不妨利用我华商其他商港如广州、香港等,且葡人最初借地晒货之理由已根本不存在;3、在社会上,澳门在远东以鸦片烟、赌、娼三大恶名闻名全世界,且为歹人流徙逃薮之处,我不收回,邻近各地治安难靖;4、在政治上,澳门居民都为华人,葡人甚少,为和平计,尤宜消除此种不合理情势以及其所引起之纠纷及两国邦交上之障碍;5、在法律上,葡人逾订约时在原状增占土地。具体办法是:1、用公民投票方式,决定主权属谁。2、由两国政府磋商交还条件———澳门当初既无条件让与葡萄牙,此次应无条件交还中国,公产公物一并公平估价由中国政府购回。

此时,澳门同胞反映热烈,纷纷集会游行,提出反对葡萄牙统治澳门的口号。中山各界为支持澳门同胞的行动,也组织代表团、请愿团等赴澳,与澳门同胞共同策划开展反葡运动。澳葡当局慌了手脚,以维持“社会治安”为由,将前山一带出入口加以封锁,限制内地人民进入澳门,并严厉禁止一切宣传集会,镇压澳门同胞的反葡运动。中国军民做出强烈反应,对边境实行武装封锁,截断了对澳门的粮食、肉类、蔬菜供应,迫使澳葡当局做出让步。

当时,全国各地要求收回澳门的呼声也很强烈。1946年5月21日,西康省参议会向全国发出快邮代电,要求南京政府立即收回澳门,各省市参议会也纷纷响应。然而,南京政府忙于反共内战,已无心顾及澳门。它已与葡萄牙政府达成协议,让葡萄牙人继续在澳门居住。1947年4月1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与葡萄牙驻华公使就废除领事裁判权进行换文。国民政府在公告中称葡萄牙是最后一个签订这类条约的国家,此后任何国家在华均无特权,但却有意回避了全国人民瞩目的澳门问题。

(下期发表《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